重点室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重点室动态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作者: 时间:2020-09-17 微信分享:
浏览量:1642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会议时间:2020 年 7 月 29 日上午 09:00-12:00

会议地点:基础所老科研楼八楼东教室

会议形式:线上视频会议与线下参会相结合

会议主持:王小凡院士

会议内容: 

一、 2019 年重点室工作报告

        刘德培主任从重点室 2019 年进展,2020年部分重要成果,2019年学术交流与应对国重室重组评估四个方面进行总体汇报。重点室邀请曹雪涛组刘洋博士和刘德培组裴建飞博士进行 2019 年重点室代表性成果汇报。

刘  洋汇报题目: 病毒感染与天然免疫的表观代谢调控
裴建飞汇报题目: p66Shc 维持的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节律性震荡调控生物钟

       参会专家积极提出相关科学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二、部分参会专家讨论重点室工作汇报,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年发展思路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9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系统更加完善,管理更加合理,年轻才俊的加入为重点室添入了新鲜血液,近些年多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得到各位专家的认可。各位专家对重点室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过程中,国重室是重中之重;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拟更名为“重大疾病共性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深入研究疾病个性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的过程中要突出医学研究特色;聚焦细化科学问题,凝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做好科学布局,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去发展。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过程中,找好国重室在行政体制中的位置。

2、科学布局、交叉融合,改善重点室人才梯队分布,注重人才的互补性,根据重点室凝练的研究方向完善课题组体量,建立明确的人才规划;持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转化与合作,在医科院系统下坐实国重室联盟,整合医科院体系内的人才联系,发挥各自特色的同时实现人才的交叉与融合;契合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室研究方向,利用好现有的医院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行程闭环式研究,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能够系统揭示机制,然后形成医学方案或指南。例如针对现在新冠病毒的研究,加强和病原所的合作,与协和医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等建立合作机制。同时注重大数据对于整个生物医学的影响,帮助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

3、重视机制体制创新,推动优秀人才的双聘制度,提高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报酬待遇,优化人员管理和经费交叉使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稳下心做研究。

 

三、会议总结

        王小凡院士总结:此次会议讨论后参会专家对重点室近几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达成共识,但实验室未来发展仍存在很大挑战。实验室要发展,人才很重要,要搞清楚定位有一定侧重的去招聘人才,把想发展的方向建立起来。同时要注重平台,大数据的建设。希望下次年会,要有过去一年的总结,也要有对未来展望。

 

 

 

 

会议列席人员: 

一、线上参会学委会专家: 

王小凡院士 杜克大学

王志珍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陈润生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朱玉贤院士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

袁钧瑛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沈  岩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李  蓬院士 清华大学

顾东风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绍荣研究员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

徐  平研究员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程  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张  烜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李  霞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邓宏魁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二、到场参会学委会专家:

刘德培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林东昕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强伯勤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刘芝华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代华平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王健伟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

陈良怡教授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陈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庾石山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蒋建东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三、依托单位领导与重点室课题组长

四、重点室平台技术人员